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首页 > 李白古诗 > 其他 > 时间:2022-05-28 15:06 作者:李白

古风·大雅久不作 古诗全文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参考资料:古风·大雅久不作-百度百科古风五十九首-百度汉语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古风》【注释】

①大雅:《诗经》雅诗分大小雅。一般认为《大雅》西周王室贵族之诗。此以《大雅》代《诗经》。句谓《诗经》传统久已断绝。②《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此借孔子以自谓。陈:陈述、展布。句意为发扬《诗经》古道舍我其谁?

③王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此亦代指《诗经》。委蔓草:凋零衰竭之意。

④正声:指《诗经》之声。古代文论,以传统为正,以传统的发展或反传统为变。

⑤骚人: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者。《史记屈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⑥扬马:指汉赋家扬雄、司马相如。汉赋一体,起于扬马,此后衍为大观,故日“开流荡无垠”。西汉诗道崩坏,汉赋仅具宏丽外表,故日“激颓波”。

⑦宪章:指《诗经》的传统法度(即美刺、比兴等)。二句谓先秦至汉,诗、骚、赋废兴变化虽多,但《诗经》传统法度终归沦丧。

③建安:东汉未汉献帝年号。建安时,诗坛有三曹、七子,诗风一变。但建安诗人之绮丽倾向,影响直至唐初,故日“不足珍"。

@圣代:指李唐王朝。复元古:谓上古的大治局面重新出现。

@垂衣:谓政治简明,无为而治。清真:政治清明质朴。休明:政治清明。跃鳞:比喻显露才情。二句说诗人遭逢清明之世,应运而起,各逞其才。昱:秋日天空。

删述:用孔子事。据说古有诗三千余首,孔子删而存三百零五首。又,孔子尝云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二句谓己将效法孔子,为一代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垂光辉于永世。

希圣:企求达到圣人境界。获麟:据说鲁哀公十四年有人狩猎获麟,孔子以为吉祥之物不当出现于乱世,曰:“吾道穷矣!”所作《秋》,绝笔于此年。二句意谓倘能如孔子那样,即使有绝笔之时也将无憾。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古风》【题解】

此篇可视为李白诗歌之发展论。“大雅久不作”、“王风委蔓草”、“正声何微茫”,三复其辞,总在慨叹《诗经》传统沦丧,诗道崩坏,所谓传统、诗道,即美刺、比兴,即兴观群怨。所以虽有复古之貌,却具革新之实。此篇又述其文学抱负,“吾衰竞谁陈”、“我志在删述",以孔子自比,自视极高。李阳冰《草堂集序》评论李白文学贡献云“卢黄门日:‘陈拾遗(陈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翁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李白)大变,扫地以尽。”李白的创作实践证明他不虚此言。

《雪谗诗》曾云“立言补过,麻存不朽”,即此篇“我志在删述"意。希图以创作存不朽,当为李白晚年始有的思想,姑编于他五十岁时。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译文及注释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大雅那样具有规讽意义的诗歌不见已久,如今我也已衰老,此意向谁陈说呢?

想当初,春秋战国的年代,斯文扫地,文明弃于荆榛与蔓草之中。

诸侯互相吞并,直到强秦统一六国之时,龙争虎斗,血雨腥风。

雅正之声微弱,只有屈原行吟洞庭湖边,形影憔悴,悲愤欲焚。

汉朝的扬雄与司马相如虽然文章中兴,开荡诗文的源流。

然而政治体制已然改变,政风已经沦落,难有好的诗风。

特别是汉末建安时代以来,诗歌已经走上了绮丽浮华的套路,不足为珍贵了。

如今圣上要恢复圣古时期尧舜所提倡的清净无为而治,真是天下之大幸福啊。

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

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

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赏析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未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也不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也未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也不至于“吾衰竟谁陈”了。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像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字又遥遥与起句的“”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创作背景

《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此篇原列第一首。该组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但内容大体不出“指言时事”、“感伤己遭”(胡震亨《李诗通》)两大方面。此诗重在论述自己的文学理想与诗歌创作主张,针对“大雅久不作”,明确表示以恢复“正声”为己任,在历叙战国后“王风”沦丧、骚人哀怨、扬马颓波直至建安以后诗坛“绮丽不足珍”的基础上,颂扬唐代已出现的“复元古”、“贵清真”的文学思潮与倾向,并直接说明自身“希圣”理想。李白崇儒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功业欲望,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复古精神,此诗对这一思想的表述最为集中。

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一说作于天宝安史之乱以前,所据“吾衰”一语。一说“当属早期‘大言’之作”(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三期)。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古诗提要

《古风·大雅久不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五言古诗。此诗表现了李白政治上的功业欲望和文学上的复古精神。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古风五十九首(大雅久不作)此诗作年不详。诗中重在论述诗歌理论主张。诗人以恢复《诗·大雅》之“正声”为己任,历叙战国后“王风”沦丧,骚人哀怨,扬、马颓波,认为建安后“绮丽不足珍”,歌颂唐代清真、自然诗风,欲效孔子删述垂辉。胡震亨评此诗云:“统论前古诗源,志在删诗垂后,以此发端,自负不浅。”(《李诗通》卷六)此诗实开创古代以诗论诗风气之先。

 

相关阅读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五十九首其二十四)-原文赏析

古风·朝弄紫泥海(古风其四十一)

古风·越客采明珠(古风其五十六)

古风·蓐收肃金气(古风其三十二)

古风·代马不思越(古风其六)

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古风·八荒驰惊飚(古风其四十五)

古风·咸阳二三月(古风其八)

李白《古风·其六》(代马不思越)古诗赏析

古风·丑女来效颦(古风其三十五)

古风·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九)

古风·庄周梦蝴蝶(古风其九)

《古风》(其一)原文赏析-李白

李白《古风》(西上莲花山)古诗赏析

李白《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古诗赏析

古风·羽檄如流星(古风其三十四)

古风·我行巫山渚(古风其五十八)

古风·五鹤西北来(古风其七)

古风·羽族禀万化(古风其五十七)

李白《古风》(羽檄如流星)古诗赏析

古风·三季分战国(古风其二十九)

古风·秦王扫六合(古风其三)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古诗赏析

古风·齐有倜傥生(古风其十)

《古风》(其三十一)原文赏析-李白

古风·青春流惊湍(古风其五十二)

古风·松柏本孤直(古风其十二)

《古风》(其十五)原文赏析-李白

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古风·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六)

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古诗赏析

《古风》(其四十六)原文赏析-李白

古风·秋露白如玉(古风其二十三)

古风·凤飞九千仞(古风其四)

古风·郢客吟白雪(古风其二十一)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古诗赏析

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出处诗名赏析

李白《古风三首》赏析-唐诗百话

古风·战国何纷纷(古风其五十三)

古风·摇裔双白鸥(古风其四十二)

古风·蟾蜍薄太清(古风其二)

古风(其三十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李白《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古诗赏析

《古风》(其三十四)原文赏析-李白

古风·周穆八荒意(古风其四十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派鼻祖——一代词宗苏东坡

李白《古风·其十四》(胡关饶风沙)古诗赏析

古风·君平既弃世(古风其十三)

古风·绿萝纷葳蕤(古风其四十四)

《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由李白作品集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链接地址:/shiwen/222.htm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