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原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蜀相》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杜甫·蜀相注释】

蜀相:指三国时代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他执蜀政十一年,曾多次领兵北伐。

丞相祠堂:指诸葛武侯祠(诸葛亮曾受封武乡县侯,俗称“武侯”),在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内,为西晋末李雄所肇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三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前往寻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作《出师表》,也称:“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此即“三顾”之由来。

频烦:即频繁,指多次。

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蜀汉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开济:开即开创,济即辅佐。

出师未捷:指诸葛亮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六年(228年)开始领兵北伐,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于前线病殁,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杜甫·蜀相译文1】

去哪里寻找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呢?原来就在成都城外,那柏树浓密之处啊。碧草映照台阶,徒然地展现着春色,黄鹂隔着树叶,空自发出婉转的叫声。想起诸葛亮受三顾之恩,被刘备咨询以天下大事,他辅佐先主、后主两朝,表现出老臣的耿耿丹心。可惜出战未胜而先便去世啊,使得后世英雄人物不禁涕泪沾湿衣襟。

【杜甫·蜀相译文2】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找寻?

只见锦官城外柏树郁郁葱葱。

阳光映照石阶绿草自呈春色,黄莺隔着树叶空有好听声音。

刘备三顾茅庐讨教天下大计,两朝开国守业竭尽老臣忠心。

谁曾料到出师未捷身先病死,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泪满衣襟。

【杜甫·蜀相译文3】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找寻,只见锦官城外柏树巍巍森森。

日光映照石阶绿草自呈春色,黄莺隔着树叶空有好听歌声。

刘备三顾茅庐讨教天下大计,辅佐刘氏两朝竭尽老臣忠心。

谁曾料到出师未捷身先病死,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泪满衣襟。

《蜀相》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杜甫·蜀相赏析1】

此诗,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断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在此前一年的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于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之地,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为“武侯祠”,于是翌年春天,他来武侯祠前凭吊,就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开篇以设问引起,点明主旨,“柏森森”既是武侯祠前实景,也突出营构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松柏长青,故古人坟冢、祠堂前常植松柏,而同时松柏又有凌霜傲雪,志节不屈的意象。诗人写祠前之柏,同时也是暗寓诸葛亮志节高远,不肯向残酷现实低头的顽强意志。

所谓残酷现实,就是指公元222年,刘备在猇亭为吴将陆逊所败,蜀中劲卒良将丧亡殆尽,翌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忧愤而卒,便将国事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执蜀政之初,蜀汉政权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一,实际上无论控制疆域,还是国家实力,都不足东吴之半、曹魏的三分之一,而且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南中叛反,局面岌岌可危。当时曹魏重臣们陆续写信给诸葛亮,晓以大势,喻其或反正或归降,但诸葛亮却丝毫不为所动,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外和孙吴,北拒曹魏,不但很快平定了南中之乱,而且能够积聚力量多次出兵,北伐中原。虽然最终因为小大之势难以扭转,他在军事上并没有赢得大胜,复兴汉室的理想未能达成,但这份顽强不屈的意志,实属难能可贵,值得后人敬仰,杜甫因此才以经不凋的柏树喻之。

颔联写景,因是春季,故有碧草青青、黄鹂鸣叫,本来是很赏心悦目的春色,但诗人却偏着一“自”字和一“空”字,即将盎然春意打破,反归之于萧瑟凄冷。对于这种写法,历来有两解,一是说青草自春、黄鹂自鸣,诗人本为凭吊先贤而来,不是踏青玩赏,故此完全不加理会。另一种说法则是往事已矣,先贤已逝,武侯祠堂前春意再如何美妙,也难以抵消其壮志未酬之痛,以此来突出历史的沉重感。私以为后一说为确,此诗吊古而伤今,吊古为虚却须实写,伤今为实却须隐含,这是作此类诗的正道,所以全诗除最后的抒情外,都应当围绕着诸葛亮和武侯祠来写,而不应过于突出诗人的个人情感体验,况且徒云无心赏玩春景,对于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显得太平淡了一些。

颈联总结诸葛亮平生事业。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甚至科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诗歌简短,自然不能一一罗列,诗人乃概而言之。出句写诸葛亮之能,刘备凡三顾才得相见,便咨以天下大事,随即延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对句写诸葛亮之才德,“两朝开济”,自刘备寄寓荆州,无尺寸之地,得诸葛亮后遂先后得荆并蜀,自刘备崩后国势衰退,到诸葛亮执政后能够有力量北伐中原,以“开济”二字统言之,而“老臣心”则谓其耿耿丹心,日月可鉴,一心想要完成刘备所嘱托的复汉之大业。

可惜,诸葛亮最终还是失败了,所以乃有尾联“出师未捷”语,于是自“柏森森”直到“自春色”、“空好音”一以贯之的悲凉沉郁色彩,便就此而显得愈加浓烈。诗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英雄”并非自指,但他的意思在于,英雄尚且会受诸葛亮才、德的感染,而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此结句便出伤今意,我们知道其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曾经繁盛一时的唐帝国支离破碎,满目疮痍,正如同后汉三国时代,汉室倾覆、天下分裂,因此诗人期待会有诸葛亮一般顽强不屈的英雄人物出现,来拯救这个残破的国家。因为诸葛亮的失败,更因为蜀汉政权很快灭亡,所以晋代士大夫大多评价诸葛亮其人不能度德量力,来与中原争胜,自然其事不成,直到五胡乱华,晋室南迁以后,诸葛亮的形象在士人间才逐渐高大起来。所以国家丧乱之际,最思忠臣义士,杜甫于安史之乱中凭吊武侯祠、感怀诸葛亮,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这也就使得这首吊古诗因其文辞沉郁顿挫,因其情感深厚真实,更因其富有时代性特征,从而千古传诵,如黄钟大吕般震撼后世。

【杜甫·蜀相赏析2】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三联以高度概括的语句颂扬了诸葛亮一生的重大功勋。末二句慨叹诸葛亮的壮志未竟,表达对诸葛亮的深切同情与惋惜,这一联为千古名句,是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有力颂歌,含意深刻,十分感人。

此诗为杜甫的名篇。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评:“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唐代诗人刘禹锡云:“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此诗当真做到了。

宋人刘辰翁: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

【杜甫·蜀相赏析3】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到达成都,定居在了浣花溪畔。次年春,他来到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没有说“蜀相”而是在写“丞相”,显得分外亲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敬慕之情。“寻”字表明诗人不是漫无目的地漫游而来到诸葛祠堂前,是诚心来探访诸葛亮祠堂的。“森森”表现了柏树长得高大而繁密,烘托了一种宁静、庄严的氛围。这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笔力洒脱自然,字句中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祠堂的阶梯上长满了碧绿的春草,自成一处春景。诗人看不到黄鹂鸟,只能听见它悦耳美妙的声音。这两句诗人从近处着笔,细致地描写了祠堂的景物。祠堂阶梯上生长了春草,暗示了很少有人来这里。而“隔叶”句呼应“柏森森”,说明黄鹂深藏在柏树间,柏树枝叶繁茂,所以诗人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形。“空”字有徒然的意思,表明武侯诸葛亮千辛万苦缔造历史基业,创造的成就,早已经被后人遗忘了。这两句写景句反映了祠堂的荒寂冷落,同时,诗中含有诗人感怀先哲的庄严和肃穆意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是诗人引用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多次劳神为国家制定策划计谋。“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继承基业,一片赤胆忠诚之心啊。这两句诗人用深沉雄健的诗笔概写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他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这也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所在,感情深沉厚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写了诸葛亮为伐魏六出祁山最后病死沙场的事,集中展现了诸葛亮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表现敬仰他的人对他的痛惜之情。叙述和抒情结合,感情表达强烈,却又余味无穷。

这首七律诗中,诸葛武侯建立基业,鞠躬尽瘁的忠心爱国之情,正是诗人所向往的,是诗人的理想。最后一句,既有诗人对诸葛亮的痛惜之情,也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成分。

【杜甫·蜀相赏析4】

诗题《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刚刚弃官来到蜀地,游武侯祠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蜀相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之情,并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首诗集游览与咏史于一身,意味颇深。

全诗在内容上分为写景和叙事两部分,每部分各四句话。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着力描写武侯祠堂的景色。首联两句一问一答,构成设问句式。自问自答之中,点明了祠堂的位置及四周的风貌:在相距几里地之远的锦官城外,翠柏郁郁葱葱,排列成林。第二联的两句话分别与首联中的“堂”与“柏”相应,一个“自”和“空”字,凸显出了祠堂荒凉的景象。同时这两句话也写出了祠堂无人凭吊的悲哀。

后四句叙事,是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用“天下计”、“老臣心”分别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忠诚。“出师”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夙愿的惋惜之情。此时的杜甫正仕途失意,虽有报效国家、拯救百姓的宏愿,无奈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一身才华终无用武之地。所以第二部分的四句话虽然字面上在写诸葛亮,实际上诗人已经把自己和诸葛亮联系起来。尾联两句既是诗人对英雄丰功伟绩的渴望,同时又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

全诗以景开篇,在叙事中抒情结尾,寓情于景,情景一体,渲染出一种慷慨凄凉的氛围。

《蜀相》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文章标题:《蜀相》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175.html

上一篇:《积雨辋川庄作》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客至》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