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原文】

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人名片】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注释】

露华:露水的光华。

群玉:仙山名,传说为西王母所居处。《穆天子传》载:“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山海经·西山经》也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句,郭璞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

会:这里是应当的意思。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译文1】

云也羡慕她的衣裳,花也羡慕她的容貌,她就在那春风吹拂过、露水光华正浓的栏杆旁。要不是群玉山上曾经见过这般美貌,一定是在月下的瑶台遇到过吧。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译文2】

彩云想她的衣裳花想她的面容,春风吹拂栏杆花上露珠浓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译文3】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赏析1】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三载(744年)春季。根据唐人李浚《松窗杂录》记载,当时李白应召来到长安,供奉翰林。某日,唐玄宗和杨贵妃于宫中在沉香亭畔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助兴,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而急召李白进宫谱写全新乐章。李白进宫后,即在金花笺上作了三首《清平调》。

三首诗都属于歌咏宫廷帝妃生活的艳体诗,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也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唯其艺术手法之高明,才能流传千古。这是第一首诗,首句连用两个“想”字,以云比衣裳,花比容貌,用来赞美杨贵妃的艳丽。或将“想”字解作“象”,则诗意全无,又或解为“看到云彩便想到她的衣裳,看到花朵便想到她的容貌”,也未见高明。应将“想”理解为歆羡、恋慕,是用拟人手法,以示云彩也自愧不如贵妃之衣,花朵也自愧不如贵妃之貌,如此才是新颖独到,才配衬得起李白的绝世才华。

第一句虚写容貌,第二句实写位置,并营构春日浮艳慵懒气象。诗的后半段则是将杨贵妃比作仙子,以“群玉”、“瑶台”互文,说她大概是西王母驾前的侍女吧,或即王母本人下凡也说不定。状女子容貌之美,多称为仙子、天人,并不出奇。故而全诗之眼,还在于第一句的两个“想”字上,是非常人所能企及也。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赏析】

这三首诗都是李白在长安做翰林时所写的,是诗人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据说,唐朝兴庆宫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有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一同前往赏花,戏子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创作新词。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在三首诗中,李白把牡丹与杨贵妃交融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共沐皇恩。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重赏了李白。这三首《清平调》无论从立意上,还是谋篇布局上,抑或是修辞摹写上,都显得非常独特。从另一方面分析,诗人当时是突然被召入宫,被要求即兴赋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并没有抱着交差的心理,草草做一首应景之诗,而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唐玄宗当时的特殊心理,把名花与唐玄宗的爱妃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切入进行发挥,因此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李白文思之敏捷,作诗功底之深厚。《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为李白自创新题。

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将贵妃的衣服比作云霞,将容貌比作花朵,将杨贵妃的美丽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其中“云想衣裳”既可以理解为看见云而想到衣裳,又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花想容”既可以理解为看见花而想到杨贵妃的美丽容貌,又可以理解为把杨贵妃的容貌想象为花。寥寥七个字,却将人美、花美、景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用“露华浓”来形容花容,充实上句,同时将君王的恩泽比作雨露,表现人与花皆受宠幸。下面,诗人开始调动丰富的想象力,飞升至西王母住的群玉山瑶台。诗人故意用“若非”和“会向”两个词来表示一种选择的意味,但表达的却是非常肯定的意思:美丽的花色、美丽的容貌都如此超凡脱俗,看来也只能在仙境中才能见到吧!这两句中,诗人多处用了比喻。虽然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等字眼比较朴素,却不露痕迹地赞颂了杨贵妃如牡丹一样美丽的容貌。

第二首运用典故,以牡丹带露比贵妃得宠。“一枝红艳露凝香”一句,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在写牡丹的颜色和牡丹的香味,但仔细品味后,不难体会,李白仍是想借花写人,写贵妃自身之美,以及她承恩露之美。这比起第一首中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一句,借用楚襄王的故事,将第一句的花比作人,写使楚王断肠的梦中仙女,根本就比不上面前的美人。三、四句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即使扮上新妆,也无法和不施粉黛的杨贵妃相比。所以,杨贵妃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这一首诗正是通过贬抑巫山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贵妃,褒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回归现实,总承一、二两首,写尽牡丹、贵妃与君王。“名花倾国两相欢”一句,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美人联系在一起,诗歌写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倾国”的美人正是杨贵妃。“常得君王带笑看”一句中的“带笑看”,将牡丹、杨贵妃和唐玄宗三者融合在一起。这样写,既能讨得贵妃的喜爱,也能博得君王的欢心。由此引出第三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此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春风”指唐玄宗。既然唐玄宗被牡丹的艳丽、贵妃的美丽引得笑意连连了,那么所有的“恨”便都被轻松消解了,玄宗自然就无恨了。最后,诗人通过“沉香亭北倚阑干”一句,巧妙地点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是在沉香亭北观赏牡丹的。他们倚着栏杆,赏玩栏外牡丹,那是多么的优雅和风流啊。

组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宗欣赏。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文章标题:《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309.html

上一篇:《出塞》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昌龄-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清平调三首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