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寨儿令·次韵

张可久

你见么,我愁他,青门几年不种瓜。世味嚼蜡,尘事抟沙,聚散树头鸦。自休官清煞陶家,为调羹俗了梅花。饮一杯金谷酒,分七碗玉川茶。嗏,不强如坐三日县官衙。

《寨儿令·次韵(你见么)》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译文】

你看见了吗?我正忧愁呢,愁那邵平多年不再种瓜。世态炎凉没情味有如嚼蜡,尘事纷繁,难聚合如散沙,时聚时散像那树头的乌鸦。自从休官渊明何等清闲,为调味却俗了梅花。饮一杯金谷园的酒,喝一杯玉川子的茶,哎,不是强过坐三天县衙。

【注释】

①青门几年不种瓜:《史记·萧相国世家》载:邵平在秦时曾封为东陵侯。秦亡,隐居长安东青门种瓜。其瓜味甜美,俗称东陵瓜。②金谷酒:晋石崇常与宾客聚宴于金谷园。③玉川茶:唐诗人卢仝号玉川子,喜茶,有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后世因以“七碗茶”喻能使人怡情的茶。分:分茶。唐宋人煎茶用姜盐,分茶则不用姜盐。

【鉴赏】

是当官好还是做平民好?本曲以质朴的语言作了对比。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不论是通过钻营还是通过科举,总要弄个一官半职,好“扬名声,显父母”。在官场的角逐中,不论是青云直上,还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大多数人仍迷而不悟。但也有少数读书人在亲身体验到官场的污浊后,便厌恶它,弃之若敝屣,以做个平民而自乐。作者正属于后一种人。他做过桐庐典吏、首领官(管理民间事务的官)之类的小官,晚年,弃官隐居杭州西湖,恣情山水。

此曲前段回忆做官时的苦况,后段写现在休官的快乐。“你见么?我愁他,青门几年不种瓜。”青门种瓜,指躬耕田园,“几年不种”,意为误入官场了,但这不是乐而是“愁”。愁久离田园,愁眼前是“世味嚼蜡,尘事抟沙,聚散树头鸦”。嚼蜡最无味,官场况味就是如此。“抟沙”是企图将沙捏成团,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当官得管的纷纷“尘事”就是如此;树头之鸦,一会鼓噪相聚,一会鼓噪散去,某官员今天得势,宾客满门;明天失势,门可罗雀,就如汉翟公“一贵一贱”时的体验似的。仅用三个比喻,就将入官场之“愁”形象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了。

“休官”以后则其乐无穷,就像弃官归里、喜赋《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似的。这种快乐可用一“清”字来概括。即清闲、清白、清高。“为调羹俗了梅花,饮一杯金谷酒,分七碗玉川茶。”自做的羹,又用自种的梅树子作调料,极为爽口;提一壶酒,自斟自酌,有如金谷园的雅宴;沏一壶茶,仔细品味,有如好饮茶的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这种“清”趣,与官场的“嚼蜡”怎能同日而语! “嗏,不强如坐三日县官衙。”这是作者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嗏”,是当时民间用以表示决断、顿挫的语气词,用此一字,强化了后面的结论。如果把作者的这话视为普遍性的结论,那是对作者的误解。此曲,作者是对元代黑暗官场而发的,不是笼统地反对当官。问题的关键是当怎样的官,在怎样的官场环境中当官。为民做主的清官在古代一直受到称颂,今天也是如此。

文章标题:《寨儿令·次韵(你见么)》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830.html

上一篇:《普天乐·秋怀》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下一篇:《殿前欢·次酸斋韵二首》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友情链接